你知道AFM原子力顯微鏡怎么分析顆粒粒徑?

 新聞資訊     |      2024-07-24 08:55:31

原子力顯微鏡是一種用于觀察和測量樣品表面形貌和物理性質(zhì)的精密儀器。它通過分析樣品表面與微懸臂針尖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來生成高分辨率的表面形貌圖像。在AFM原子力顯微鏡圖像中,顆粒的粒徑可以通過測量圖像中顆粒的高度和寬度來得到。以下是使用原子力顯微鏡分析顆粒粒徑的詳細步驟:

原子力顯微鏡.jpg

一、樣品準備

樣品選擇:

AFM原子力顯微鏡可以對粉末、塊體、薄膜等多種類型的樣品進行分析。

粉末樣品顆粒一般不超過5微米,且需提供足夠的量(如20mg)以確保分析的準確性。

薄膜或塊狀樣品需滿足一定的尺寸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如長寬0.5-3cm之間,厚度0.1-1cm之間,表面粗糙度不超過5um)。

樣品處理:

粉末樣品需分散在合適的分散液中,并通過超聲等方法使顆粒均勻分散。

薄膜或塊狀樣品可能需要進行清洗、拋光等處理以確保表面平整。

基片選擇:

溶液中的納米粒子需要分散到平整的基底上,如HOPG、高質(zhì)量的云母、原子級平整的金(111)面(沉積在云母上)和單晶硅片等。

基底表面的粗糙度要遠遠小于納米粒子的尺寸,以保證測量的準確性。

二、原子力顯微鏡操作

開機與校準:

依次打開電腦主機、原子力顯微鏡控制器和軟件。

確保AFM原子力顯微鏡儀器經(jīng)過定期校準,以保證測量結(jié)果的準確性。

針尖安裝與定位:

安裝合適的原子力顯微鏡針尖,確保其性能滿足分析要求(如共振頻率、力常數(shù)、針尖頂端曲率半徑等)。

使用內(nèi)置的光學顯微鏡找到樣品上合適的成像位置,并將針尖移動到該位置。

設置掃描參數(shù):

選擇合適的掃描模式(如輕敲模式),該模式適用于大多數(shù)樣品的表面形貌分析。

設置掃描范圍、掃描速度、分辨率等參數(shù),確保能夠捕捉到顆粒的詳細形貌。

圖像采集:

先掃比較大的范圍以便找到納米粒子較均勻分布的區(qū)域。

縮小掃描范圍,開始收集納米粒子圖像。通過調(diào)節(jié)振動振幅來保證trace和retrace線近于重合。

保存圖像以供后續(xù)處理和分析。

三、圖像處理與分析

圖像拉平:

使用AFM原子力顯微鏡軟件對采集到的圖像進行拉平處理,以消除圖像采集過程中的失真信息(如樣品不垂直、熱漂移、掃描管非線性等)。

粒徑測量:

使用原子力顯微鏡軟件中的測量工具在圖像中選取需要測量的顆粒。

記錄顆粒的高度和寬度數(sh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用于計算顆粒的粒徑。

對多個顆粒進行測量,并生成測量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結(jié)果,以便對顆粒的粒徑分布進行進一步分析。

四、注意事項

在進行粒徑分析時,需要考慮樣品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穩(wěn)定性,如溫度、濕度等因素對測量結(jié)果的影響。

樣品表面應具有一定的反射性和導電性,以確保AFM能夠準確探測到樣品表面的形態(tài)和結(jié)構(gòu)。

AFM的分辨率和靈敏度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針尖的性能、掃描參數(shù)的設置等,因此在進行粒徑分析時需要仔細調(diào)整這些參數(shù)以獲得更好的測量結(jié)果。

通過以上步驟,可以使用AFM對樣品中的顆粒粒徑進行準確的分析和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