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力顯微鏡屬于掃描探針顯微技術(shù)的一支,此類顯微技術(shù)都是利用特制的微小探針,來偵測探針與樣品表面之間的某種交互作用,如穿隧電流、原子力、磁力、近場電磁波等等。
AFM原子力顯微鏡的常見類別:
接觸式原子力顯微鏡:
在接觸式afm原子力顯微鏡操作下,探針與樣品問的作用力是原子間的排斥力,這是Z早被發(fā)展出來的操作模式,由于排斥力對距離非常敏感,所以接觸式原子力顯微鏡較容易得到原子解析度。在一般的接觸式量測中,探針與樣品問的作用力很小,約為10^-6至10^-10N,但由于接觸面積極小,因此過大的作用力仍會損壞樣品表面,但較大的的作用力通??傻玫捷^佳的解析度。因此選擇適當(dāng)?shù)牡淖饔昧?,接觸式afm原子力顯微鏡的操作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接觸式的原子力顯微鏡利用探針和樣品原子間的排斥力,原子力間的排斥力對距離的變化是非常敏感。是利用具有懸臂的探針接觸且輕壓表面,由于反作用力使得探針的懸臂產(chǎn)生偏折,而偏折量的大小代表反作用力的大小,所以掃描表面時利用維持相同的偏折量就可以描繪出3D的表面結(jié)構(gòu)。
就afm原子力顯微鏡的操作模式比較起來,接觸式原子力顯微鏡較能夠得到原子尺度的解析度,一般的接觸量測中,探針和試片間作用力約為10^-6~10^-9牛頓(N),但接觸 面積極小,相對形成過大的作用力可能損害樣品,尤其是軟性材質(zhì)。因此設(shè)定適當(dāng)?shù)淖饔昧κ欠浅V匾摹?/span>
非接觸式afm原子力顯微鏡:
為了解決接觸式原子力顯微鏡可能損壞樣品的缺點,便有非接觸式afm原子力顯微鏡發(fā)展出來,這是利用原子間的長距離吸引力來運作。凡德瓦爾力對距離的變化非常小,因此B須使用調(diào)變技術(shù)來增強(qiáng)訊號對雜訊比,便能得到等作用力圖像,這也就是樣品的高度影像。一般非接觸式原子力顯微鏡只有約50nm(10^-9m)的解析度,不過在真空環(huán)境下操作,其解析度可達(dá)原子級的解析度,是afm原子力顯微鏡中解析度Z佳的操作模式。
此為輕敲式原子力顯微鏡的衍生,一樣利用探針跳動來掃描,但是探針始終都不接觸表面,而是利用表面上所存在的凡得瓦爾力吸引會改變振幅的大小做回饋,因此若是afm原子力顯微鏡在大氣中操作時,試片表面常會吸附一層水,所以在討論探針和試片交互作用時,B須考慮探針與試片表面水膜間的毛細(xì)孔現(xiàn)象。非接觸式由于不是直接接觸表面,所以所呈現(xiàn)的影像解析度較差,大約只能達(dá)50nm。
輕敲式原子力顯微鏡:
輕敲式afm原子力顯微鏡則是將非接觸式加以改良,其原理系將探針與樣品距離加近,然后增大振幅,使探針在振盪至波谷時接觸樣品,由于樣品的表面高低起伏,使得振幅改變,再利用類似非接觸式的迴饋控制方式,便能取得高度影像。由于接觸式原子力顯微鏡掃描容易刮傷試片表面,所以后來改用驅(qū)動探針跳動來掃描試片,如此接觸試片表面時探針施予的力量不但小了許多,且只有正向作用力,但是此時系統(tǒng)不再利用探針懸臂的偏折量來作回饋,而是探針跳動時懸臂的振幅量來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