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ak-Force Tuna和C-AFM測試之間的區(qū)別?
TUNA電流是探針要觸及樣品后的隧穿電流值,反應了樣品的導電性,同時探針不會對樣品造成損壞,可以說即可以表征樣品本征形貌,也反應了樣品的電學性能。C-AFM是直接接觸樣品,如果樣品不夠硬(比如有機物),針尖會直接劃破樣品,同時采集電學信號。兩種方式,電流大小會有差異,pktuna模式下,電流會小一些,相對比較的話,結果上是一樣。
導電力顯微鏡一般表征樣品多厚區(qū)域內的電流分布?
跟材料導電性能有關,導電材料的話幾微米厚的可以,要是半導體材料的話可能需要是納米級別的,1微米以下。
什么是PFM掃回字(也叫掃壓電籌/寫疇)?
這個比單純的PFM難,要來回加偏轉電壓讓壓電材料發(fā)生極化反轉,Z后再掃整體的圖,一共要掃四次。加三次電壓發(fā)生三次反轉,Z后再掃一個大范圍的才能出現(xiàn)這種圖。
AFM接觸模式,掃描范圍越大,對針損壞越大嗎?
掃描范圍大的情況下考慮表面出現(xiàn)較高起伏顆粒會對探針造成磨損,另外掃描范圍很大時,接近掃描Z大范圍93微米時會對掃描管造成損傷。
什么時候才會考慮調節(jié) I gain/P gain/setpoint這些參數(shù)?
setpoint與力有關,接觸模式和峰值力輕敲模式下setpoint與力成正比關系,如果探針接觸不到表面出現(xiàn)形貌差異較大時需要增大setpoint,輕敲模式力與setpoint成拋物線關系,I gain在每次成像時都需要調節(jié),先慢慢增大至誤差通道出現(xiàn)噪聲震蕩時回調I gain值至震蕩消失為Z佳,調節(jié)好I gain后將P gain設置為I gain的2倍。
接觸共振模式測粘性,振幅只與粘度有關嗎?quality factor 只與粘性有關(正相關)嗎?
是的,quality factor只與粘性正相關。
AFM可以像STM那樣看到原子級尺度(納米)的形貌嗎?
可以,一般在液下測量原子相。
測量兩相之間電勢差采用KPFM模式還是PFM模式?
采用KPFM模式。
setpoin是加在壓電陶瓷上的直流偏壓嗎?
setpoint只是一個設定值,并不是直接加在陶瓷片上的直流偏壓。
AFM可以在平臺上加偏壓嗎?如果能一般能加到多大?
可以加在樣品臺上,Z大可以加到10000 mV。
黏附力測試沒有那么平滑怎么辦?
可能是測試時外界噪聲影響,建議測試時減小ramp頻率,后期可以通過軟件將曲線適當平滑處理。
樣品盤找不到鏡頭已經降到Z底下了怎么辦
考慮原子力顯微鏡聚焦沒調節(jié)好,一般在倒影相調好樣品虛像后再切換到sample相繼續(xù)往下聚焦至樣品實像。
片層兩邊黑是假象,怎么去掉?
片層兩邊黑是由于起伏對比度的差異,可以采用plane fit一階拉平的方式,注意框選同一個面上的點。